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9)
5.海洋化工。严格落实化工项目进园入区制度,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力度,优化海洋化工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打造绿色化、集聚化、高端化海洋化工基地。发展精细盐化工,延伸拉长以溴素为原料的阻燃材料、药用中间体等产业链条,打造高端盐化工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做精海藻化工,开发化妆品用、保健品用、医用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加快石化盐化一体化发展,集约集聚发展临港石化。
(六)智慧海洋突破行动。全面参与国家“智慧海洋”工程建设,以我省近岸海域为重点,以海洋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环境、装备和活动深度结合,逐步实现海洋信息透彻感知、通信泛在随行、超算互联互通、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智能,提高海洋事务决策的科学化、智慧化水平。
1.建设海洋超算和大数据平台。支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联合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浪潮集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展智能超算和大数据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全球首个超算互联网体系,共同打造国家级分布式超算中心。建立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和平台,统一标准规范,分级分类准入,构建海洋信息获取、传输、分析、应用的全过程体系。2018年省、市、县涉海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海洋科研院校对外开放相关海洋数据,加快实施“透明海洋”工程,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整合多源异构海洋数据,2019年建成智慧海洋大数据共享支撑平台,推出一批覆盖我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减灾、水文气象、海洋渔业、远洋运输、海上安全等领域的大数据产品;推动建立国家海洋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开展全球海洋数据的业务化收集、整合处理和质量评估,2022年建成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大数据产业集群。支持沿海7市建设互联互通的智慧海洋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每市培育一个海洋行业云平台、一批云应用服务商。
2.推进海洋信息技术装备国产化。加强对海洋信息感知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对新型智能海洋传感器、智能浮标潜标、无人航行器、智能观测机器人、无人观测艇、载人潜水器、深水滑翔机等装备的研发。完善海洋信息采集与传输体系,重点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电集成芯片级传感器,探索建立小型低成本的海洋浮动传感器网络,持续感知大范围海域。积极参与建设多分辨、多时效数据结合的卫星海洋应用系统,推动海洋卫星服务产品产业化。建设海上北斗定位增强及应用服务系统,构建海上无线高精度定位网络。支持青岛建设中国北方唯一的国际海底光缆登陆站,推进中美跨太平洋高速光缆系统和青岛登陆点建设,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打造国际通信数据港。
3.构建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加强海岸带和海底地形测绘,完善由岸基观测网、船联网、浮标潜标网、海底观测网、星联网组成的五位一体综合观测体系。进一步优化海洋观测布局,支持我省海洋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两洋一海”(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观测系统建设。到2022年,建设100个海底观测站,100个集观测、管护、救助、补给、旅游、环保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多功能平台,初步形成覆盖全省近海海域的山东海洋立体观测网,为海洋生态保护、灾情预警、精准管理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决策支撑。
(七)军民深度融合行动。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统筹海洋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需求,加快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海洋领域军民融合率先突破,带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1.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全面推进建设青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技术装备保障、军工产业发展、军地人才培养、综合保障协作、军地设施统筹规划建设等“五大中心”,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打造军民融合的“青岛样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将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军事设施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科教文化聚集、国防教育基地、军地社会化服务等功能分区,建设国际知名海军城。坚持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任务,以破解影响和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为主攻方向,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