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正文

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4)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5-13

  5.激发海洋人才活力。落实我省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人才高地。加强省部、省院共建,加快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等海洋类院校新校区建设,支持中船重工725所海洋新材料研究院、中船重工702所青岛深海装备试验基地、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科技园等科研机构建设。支持涉海“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努力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海洋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和企业急需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增设海洋类专业。支持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等航海类院校发展壮大,加快我省高素质船员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海洋学校。积极实施“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外专双百计划”等重大引才引智工程,加大涉海领域高端人才引进力度,面向海内外遴选支持一批从事海洋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共性技术研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从事产业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技能攻关的领军人才。加大对中国蓝色经济引智试验区、驻鲁海洋科教单位的支持,加快海洋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引进服务机制,放宽外籍高层次海洋人才来鲁工作条件限制,建立服务专员制度,为涉海高层次人才提供户籍办理、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高效便捷服务。加强对山东本地海洋领域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支持在人才集聚的海洋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建设人才公寓(单位租赁住房),到2022年,全省每年新增人才公寓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米。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培育造就一批优秀的涉海企业家队伍。

  (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始终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科学利用海洋资源,打造“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美丽海洋。到2022年,重要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90%,全省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

  1.健全海洋生态保护体系。充分尊重海洋的自然规律及属性,以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控制海洋开发强度和规模,保护海洋生态空间。深入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落实《山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沿海市、县的海洋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区域规划政策,规范海域开发时序和强度,推动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海洋开发空间格局。严格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2018年全面完成224个生态红线区分类管控。严格海洋保护区分类管理,加强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生态监控。实施沿海防护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滨州、东营、潍坊等地柽柳林建设。在莱州湾以及威海、青岛、日照、长岛等地开展海藻林养护培育。在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等盐沼湿地区域,因地制宜开展滨海湿地修复工程。加快编制海岸线保护规划,健全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制度;研究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海岸线向陆1公里范围内原则上不得新建建筑物。通过受损海域海岛修复、港口空间资源整合等方式,将部分建设用海空间转化为海洋生态空间。实施生态岛礁工程,建设海驴岛生态保育类,北长山岛、刘公岛和灵山岛宜居宜游类,千里岩和大公岛科技支撑类工程。在沿海7市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省级以上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2.健全陆海污染防治体系。实施陆海污染一体化治理,推进陆上水域和近海海域环境共管共治,建立健全近岸海域水质目标考核制度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2018年开展胶州湾等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试点。实施“流域—河口—海湾”污染防治联动机制。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开展陆域污染源治理,实施入海河流综合整治,清理非法或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彻底消除黑臭水体入海。全面推行“湾长制”,开展海湾水质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编制省、市、县三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开展基于养殖环境容量的生态养殖。实施近岸海域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清理沿海城市核心区海岸线向海1公里内筏式养殖设施。治理船舶污染,提升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研究实施“岛长制”,探索开展海洋定点封闭倾废试点。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