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11)
3.打造文化产业高地。合理布局海洋文化产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海洋元素在精品旅游、演艺娱乐、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全面渗透,壮大文化创意、影视动漫、数字出版、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推进海洋文化与装备制造、医养健康等产业跨界融合,培育海洋特色鲜明的新业态、新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文化品牌。加快建设青岛“电影之都”,支持济南、烟台、潍坊、威海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支持青岛东方影都建设国家影视文化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国家影视文化消费先行体验区和全球影视文化中心,支持开展国际合作、影视交易等试点。实施“海洋文化创意集市”建设计划,加强文化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支持济南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支持青岛、烟台等市建设海洋虚拟现实产业园。
(九)海洋开放合作行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青岛、烟台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以及青岛、日照新亚欧大陆桥主要节点城市作用,深入推进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和质量提升,拓展海洋科技、产业、经贸、投资、人文、资源等领域务实合作,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南北对接融合、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1.畅通对外开放通道。支持青岛、日照、烟台等港口,面向东北亚、东南亚、欧美、澳洲等地区,通过缔结友好港或姐妹港协议、组建港口联盟等形式,加强与沿线港口合作,到2022年,争取新开辟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50条。争取济南、青岛、烟台国际机场全面实施部分国家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入境后在全省范围内活动;争取国际邮轮入境旅游团15天免签政策,吸引更多访问港邮轮来青岛停泊。支持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国际机场增强面向日韩的门户功能,积极培育欧美、澳洲、西亚、俄罗斯等国际航线,适度加密东南亚航班,到2022年,争取新开通洲际航线20条。鼓励省内企业积极参与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巴拿马玛格丽特岛港、阿联酋阿布扎比港、几内亚博凯港等海外港口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运营好中韩陆海联运通道、鲁辽跨海运输通道,加大省级统筹力度,整合我省亚欧班列线路,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融入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打造国际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2.拓展经济合作领域。加强通关、检疫、标准等国际合作,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扩大进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在基础设施、产能和装备、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能源资源、渔业等领域开展境外投资。支持有实力的涉海企业到境外建设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共建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海洋特色产业园。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深海、远洋、极地等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积极争取国际渔业捕捞配额。在沿海国家缔结一批友好城市,强化与地方政府海洋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蓝色经济伙伴论坛,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建立东亚海洋合作平台运行体制机制,尽快成立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理事会,设立秘书处;在青岛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东黄海研究院,推动东亚海洋领域多层次国际务实合作,打造有重要影响力的“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加快东亚畜牧交易所、青岛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青岛中英创新产业园、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推动中加、中美等海洋产业合作园区建设。谋划设立省级“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在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办好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潍坊中日韩产业博览会、青岛国际渔博会、威海国际渔具博览会等重大活动,进一步提升“好品山东”国际影响力。支持申建青岛自由贸易港,推动有条件的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到2022年,新建5个海洋产业境外园区、10个海洋领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3.提升科技合作水平。支持驻鲁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外相关机构组建一批国际海洋科技创新联盟,共建海洋环境模拟实验系统、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联合国滨海湿地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海洋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究与推广中心、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中国—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等,建设“一带一路”海水养殖技术培训和咨询中心、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上丝路研究院。积极参与海洋观测、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等全球海洋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实施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等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威海与美国纽约开展海洋垃圾防治国际合作。加强与沿海国家涉海高校合作,扩大在鲁留学生名额,积极承担国际海洋教育培训任务。加强与国际海洋组织、国外海洋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争取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或研究中心。加强与德国、俄罗斯、乌克兰、以色列等国家的人才交流与技术合作,吸引跨国公司、外国专家及团队来鲁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参与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