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正文

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5)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5-13

  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统筹实施海洋生态修复、海洋岸线恢复、海洋环境整治和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等工程,创新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沿海地区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潍坊、青岛城阳、招远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建设一批海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支持青岛、烟台、潍坊等市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加强海域资源保护利用,从严管控新增围填海项目,开展闲置未利用围填海存量调查,用活围填海存量资源,创新集中集约用海方式,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面积投资强度。

  4.健全海洋监测体系。提升海洋监测、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等基础能力,2020年建成分布合理、有效运行的海洋环境实时在线观测监测网络。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和信息产品开发,提高监测服务管理效能。加强沿海7市及主要县(市、区)海洋预报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完善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溢油、绿潮、赤潮和海洋地质灾害等预报预警和防御决策系统,编制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各类灾害的能力。建立沿海重大工程建设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价制度,科学划定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定期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增强沿海工业企业及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防控水平,对石油炼化、油气储运、核电站等重点区域,开展海洋环境风险源排查和综合风险评估。处理好防潮堤坝建设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山东半岛海洋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沿海7市海洋安全协同协作,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和安全培训。加快推进《山东省海上搜寻救助条例》立法,加强海上搜救应急能力建设。

  (三)世界一流港口建设行动。以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为目标,全面建设山东国际航运中心。把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整合优化沿海港口资源,提升港口建设现代化水平,推动陆海联动、港产城融合,着眼于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努力打造高效协同、智慧高端、绿色环保、疏运通达、港产联动的国际化强港。到2022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6.5亿吨,其中外贸吞吐量达到8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00万标准箱。

  1.整合港口资源。成立省海洋港口发展委员会,适时组建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提升我省港口整体效能和综合竞争力,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跨国投资经营集团。探索建立大港口管理体制,积极落实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口岸监管服务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提高通关效率,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推动建立全省港口和航运企业联盟,促进港航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组建集装箱、矿石、煤炭和液体散货等各类专业化合资公司,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2.打造智慧港口。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港口服务和监管的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无人码头,到2022年,新建3—5个自动化码头泊位,初步形成世界一流的智能化港口网络体系。发挥青岛港在信息集成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领先优势,逐步向信息技术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运营商转变,建设世界一流的物流强港。争取在青岛港、烟台港试点开展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加快烟台港、日照港信息数据联网和标准化建设,推进港口内部信息横向互联互通,构建集成化、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推动渤海湾港加快建设“货运一单制、信息一网通”的港口物流运作体系。

  3.建设绿色港口。发挥青岛港、日照港国家级“绿色港口”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标准高起点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优良、生态健康的新型港口。推进靠港船舶岸基(港基)供电工程,到2022年,主要港口全部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施大型港口设施“油改电”工程,加快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有效减少港口周围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港口群”。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