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正文

刘维林:新形势下推进医养结合的若干思考(3)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5-04

  四是要引如互联网+医疗健康,利用县城的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网,通过各类居家养老远程医疗健康平台,提供远程诊疗,远程监护,使优质医疗服务落地到社区,进入到居家,让老年人少跑腿甚至不跑腿,使优质医疗资源普惠更的老人。

  思考三,医疗卫生资源力量要切实下沉。尽管说医养结合,结合在健康,但当前首要任务还是要加强对居家养老、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首先要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实做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拓展服务范围,家里家庭病床,开展上门服务,实行健康管理,主动适应并不断满足居家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做实家庭医生服务,将疾病防线前移,主动做好预防保健,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

  国家卫计委已经明确医疗机构以家庭病床、巡诊等方式开展的医疗服务,属于合法执业行为,解决了居家上门开展医疗服务现行法律法规的矛盾,也解决了医生护士的后顾之忧。但是这一点我要说,我们经过这几个年代的努力,2016年,国家卫计委说明确有医师资格的医务人员上门服务,像做一些简单的输液等医疗行为,这个是法律没有障碍的。但是一年多了,我们上门医疗卫生服务的规范现在没有完全制定出来,上门进行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没有做起来。

  其次是完善分批诊疗的制度,国际上没有不分级诊疗的制度,看病都是按照医疗机构看病,关键是基层首诊,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一旦重症再到上一级医疗机构,这样资源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要根据基层医疗首诊的需要,扩大基准药物范围,允许基层配备一定比例的非目录药品,允许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一定比例的新药和特色专科用药,满足部分向下级医院转诊康复患者的用药需求。

  三是以医联体建设为突破口,破除财政投入,医保支付,认识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吸引二级以上的公立艺术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资源下沉基层,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软件的短板。

  思考四是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养老中的优势,在治未病上下功夫。中华民族历时数千年,中医药在护佑人民健康,防治疾病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面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的趋势,中医药所具备的医疗、预防、保健等价值,与医养结合的内涵相吻合,中医药所具备的简单、便捷,价廉等优势易被老年人认同和接受。博大精深的中医哲学注重治未病,通过调和阴阳,调畅情智,食疗养生等综合的调治,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延缓衰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有积极作用。

  一是要明确中医药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中的内容及形式。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中医保健等医疗服务的能力,要细化中医保健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中医在养生和保健上的优势,促进老年人延年益寿和身心健康。  

  二是增强社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辐射,在老年人健康档案中增加中医药体制辨识内容,开展中医药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干预以及药膳史料科普等活动,加强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文化宣传,培养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三是积极培养中医药。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应用型人才。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依托相关院校、医疗机构,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基地,面向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医护人员,养老护理人员,开展中医药健康相关知识与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思考五,不断深化改革,突破难点,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医养结合涉及面比较广,涉及的部门比较多,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重点突破。以居家医疗卫生服务为例存在基层人员力量不足,上门服务动力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北京市按编制标准,全市需要配置社区医务人员50000多人,需要配置52000多人,目前在岗的人员仅仅32000人,缺口达20000当人,这其中还有聘任制的是8000人,居家上门价格不高,收费标准偏低,普通医师出诊费每一次26元,护士上门费每一次10元,社区医务人员缺乏积极性,社会办的护理机构,开展居家上门服务收费高,普遍在300块钱左右一次,却没有纳入医保范围,老年人不易接受。这些问题很具体,但要解决不那么容易和简单,需要有系统解决的思维,改革的思维,协调政府诸多部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激励机制解决。运用市场机制和改革的办法、激励的办法也是可以解决的。我去上海学习考察,上海的基层医护人员数量不到30000人,他们居家生活老年人的数量比北京还要多30%以上,激励机制用得长,我们北京的基层医护人员每年平均收入是80000块钱,上海基层医护人员运用激励机制每年是200000,很多大医院的医生愿意到基层为居家生活老年人服务这里有有改革的问题。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