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正文

刘维林:新形势下推进医养结合的若干思考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5-04

提要:做好医养结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任务很重,道路很长,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多个方面的努力。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作为专门从事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研究的国家一级学会,在促进医养结合上有重要的职责,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学会现在有25个分会,涉及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以及心脑血管,骨质疏松,肿瘤康复等十几个老年医学方面的专科分会,还在陆续成立一些老年医学方面的分会。为了做好新时代医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正积极推进老龄大数据研究,采取与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成立了医养结合实验室。我们开展老年营养视频研究,从饮食健康,食药同源角度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功能,我们开展安宁疗护研究,让老年人有尊严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成。

  新时代,全新机遇;新起点,全新视野”成为本届论坛的关注焦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借助大数据平台推动智慧养老,是本届论坛预判的未来大健康养老工作的发展方向。4月22日上午,一首悠扬的歌曲《天边》飘荡在具有百年历史的清华大学大礼堂内,在欧美同学会合唱团的优美歌声中,第十届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正式拉开帷幕。

  会议期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维林分享了新形势下推进医养结合的若干思考。

刘维林:新形势下推进医养结合的若干思考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维林

  刘维林: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根据论坛的安排,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新形势下推进医养结合的思考。

  医养结合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近期显得更热。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人民群众关心。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民群众不仅要长寿,还要在健康的条件下长寿。而当前中国的老年人健康问题非常突出。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慢性传染病,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等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2014年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现实,75.2%的城乡老年人自报患有慢性疾病。有研究认为,我国60岁以后的老60%-80%的时间是带病生存实现健康老龄化迫切需要“医”的支持,迫切需要有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二,国家关注。党和国家对医养结合问题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样嫂、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

  作为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今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决定新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保留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其日常工作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承担。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代管。

  我们发现,在卫健委的主要职责中,包括拟定应对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政策措施等等。这充分说明,新时代的医养结合不仅仅是养老服务模式和机制更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内容,是当前破解养老难题、增加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第三,社会关切。国家有政策,老年人有需求,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老龄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医养结合有市场,有商机,社会资本高度关注。前几年,社会资本纷纷进入医养结合的服务市场,兴起了医院办老年服务机构和老年服务机构办医院的热潮,但从效果看,对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持续性医疗,健康服务供给不足,人民群众获得感不强。面对数亿慢病患者,我们的医疗体制还未找到有效治疗和控制疾病的方法、路径,我们的医养服务机构绝大部分还处在散户经营,急剧亏损的状态。医养服务还是一节节散乱的链条,一些关键链条还有缺失。

  在新的形式下,医养结合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包括社会力量如何推进医养结合,政策如何为社会力量的进入提供保障,如何提高医养结合对普通老年人的可及性,这些问题急需回答。要回答这些问题,在社会热度关注的背后需要再重新梳理医养结合概念,界定医养结合范围等基础上,从认识理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对医养结合进行系统梳理,顶层设计,做冷静、理性的思考,站在新的起点上推进。

  下面我有五点思考: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