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正文

刘维林:新形势下推进医养结合的若干思考(2)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5-04

  思考一,树立大健康理念,在更大的视野中理解和把握医养结合。关于医养结合,国务院、国家卫计委的相关文件指的是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合作。也就是说,医养结合被主要界定在机构与机构之间的结合。实践中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

  二是养老机构内部与医疗科室之间的合作。

  三是医疗机构内部老年科、老年护理床位之间的合作。

  四是设立专门的医养结合机构,如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落等。

  国家卫计委在有关文件的解读中基本明确了医养结合的四种模式。不难看出,这种医养结合模式有其先天的缺陷。他主要限定在医疗上,主要限定在机构上,主要限定在服务机构中老年人群上,把对健康老龄化的理解,我认为是窄化,把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窄化了。即使在这样窄化的语境下,医养结合模式也没有很好的落实。

  据我了解,像北京,现在有500多家养老机构,其中有医保资格的不足100家,放管服以后,把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了,但是实际上进展不大。一二级医院转医疗结合的机构,像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等等,也进展不大。大医院要求普遍设立老年门诊等等也没有很好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发展健康事业,要做身体健康的民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健康老龄规划对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功能,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促进健康老龄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医养结合是在全民追求健康,围绕健康养老需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医”不等于医疗,也不仅仅是医疗卫生,而应该是大健康的“医”,应该是康养结合,是综合性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当中,刚才吴主任也说了,医疗的因素只占8%。所以要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功能需要立足生命全周期,从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健康知识传播,健康体检到医疗、康复、护理等等、安宁治疗全过程、全链条地给予老年人支持。

  思考二,把居家老年人的生活健康作为重点。不可否认,在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机构的医养结合很重要,特别是对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选择医养结合机构还是很有必要的。但从整体上看,我们无论是9064模式还是9073模式,绝大多数老年人是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健康服务模式能减轻慢性病人压床经济负担,加快医院病床的周转,减少医疗卫生资源浪费。对居家生活老年人而言,这一模式更符合其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因此,针对居家生活老年人急需的医、养、护和心理慰藉等服务需求,对他们的健康进行支持和保障,探索并建立一个完善的居家养老健康服务体系,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提高居家生活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也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重中之重。居家养老健康服务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慢病干预及分层管理,双向转诊,紧急救护,加强预防,康复指导,健康心理自选以及心理慰藉等等,当前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了对居家生活老年人的服务,但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限的服务内容也仅局限于医疗服务,缺乏老年人所需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健康宣教等需求,不能满足居家生活老年人,特别是患有慢性疾病,重症疾病和癌症晚期老年人对健康医疗服务的多层次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

  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聚焦居家的社会合作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型。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健康养老、提升健康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提高家庭养老照护能力为目标,按照居家生活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全寿命周期的养老需求,推进普遍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

  二是要从政策扶持,标准规范,监管保障等方面鼓励社会养老机构、护理机构、医疗机构、康复机构以及各种性质友好,机构、社区双赢的模式进入社区,为居家生活老年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连接家庭和机构的纽带作用。

  三是要建立老龄健康大数据,加强居家养老平台服务建设。当前老年人健康服务健康多元,而健康服务供给力量不足,资源有限,如何提高健康服务的质量水平,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就必须通过数据来引导,用平台评估服务,增强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建设老龄健康大数据的平台,了解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把握他们的健康服务需求和承受能力,对接健康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并同步对他们的服务进行检测和评估。通过这个平台,增强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工作的科学性。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