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刮痧拔罐 > 正文

一次中医刮痧拔罐 病好一半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3-24

一次中医刮痧拔罐 病好一半发表日期:2015-03-22 14:43:30   在线预约 | 咨询专家  

  最近经常有朋友问我,初春天气咋暖还寒,很容易感受风邪,头痛发烧,或者四肢酸痛,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不吃药,迅速起效呢?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句谚语——刮痧拔罐,病好一半。

  刮痧刮痧,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大概十多年前,梁家辉曾主演过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刮痧》,背景就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里面梁家辉饰演的男主人公身居美国,其父因为采取传统医学的刮痧法来治疗孙子,背上的红痕被儿科医院的医生误解其虐待儿童,提起控告从而由此一系列的戏剧性冲突。故事的结局虽然含混不清,但其中展示的刮痧术,却令观众印象深刻:用瓷片光滑的边缘,蘸着润肤油在背部反复刮拭,孩子的体温很快恢复正常。其实传统医学的刮痧疗法历史非常悠久。其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摩擦、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步形成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是针灸、刮痧法的萌芽阶段,刮痧疗法可以说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到了汉代,刮痧疗法进一步完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就记载着婴儿抽搐,用刮痧治疗的方法。当时是用玉板在婴儿手足四肢伸缩、抽动的部位,反复进行抚摩、擦拭,并同时洒上澄清的地浆水,擦拭到出现“有血如蝇羽”。刮痧的“痧”也常常写作“沙”,就是因为多种病症经刮拭治疗后,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或紫红色血斑、斑点类似“沙”样。

  拔罐拔罐,古时称为“角法”,当时是用动物的角当做罐来做治疗,有时还要针刺皮肤,拔吸脓血。后来,动物的角逐渐演变为陶罐、竹罐、玻璃罐等等,“拔罐”的名称才正式确立。“角法”的称呼现在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如在壮族地区,壮医还是用黄牛角作为拔罐工具。传统医学的“拔罐”和“刮痧”犹如孪生兄弟,常常并举,同属中医外治法。现在在传统中医科和针灸科,仍能看到医生娴熟地将大小不等、形似灯泡的火罐,迅速一个个扣在病人的背部和肩部,患者面上露出舒适的表情。不过刮痧却已不在公立医院开展,只是在民营的中医门诊部和一些美容美体机构还在进行。

  刮痧和拔罐的主治作用

  既然刮痧、拔罐同为中医外治法,为什么民间会有“病好一半”的神奇传说呢?这就要从刮痧和拔罐的主治作用说起:刮痧疗法对人体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的作用;拔罐疗法可以祛寒除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二者配合或单独使用,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一般来说,头痛、肩颈痛、腰背痛、感冒、牙痛等外感性疾病,可以选用拔罐法治疗;而疲劳、失眠、神经衰弱等内伤性疾病,则可选用刮痧疗法。另外暑症也可选用刮痧疗法。同时要注意,女性朋友,月经期腰部最好不要拔罐;不论男女,饥饿时不要刮痧;拔罐或刮痧后,24小时内不要洗澡。

  拔罐和刮痧具体要怎么做

  各位朋友可能更感兴趣的是,拔罐和刮痧具体要怎么做,“拔哪里”或者说“怎么刮”呢?我们认为,拔罐的部位应该选在肌肉相对丰厚的腰背、臀、肩颈等处,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选在关节连接处,如下颌关节或者腘窝。拔罐的方法,临床上多采用闪火法,取一根金属棒缠上棉花,蘸上浓度高的酒精点燃,在罐内绕一圈迅速退出,立即将罐口罩在需拔的部位,根据病情决定拔罐的时间和次数。现在则发明了真空罐,更加安全方便,不过根据我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于寒症拔罐时用闪火法效果更好。刮痧则是使用刮痧板,有时民间也用光滑的铜钱或者勺子来代替,蘸着精油或者润滑油,在背部脊柱两侧或者腘窝、肘窝等处按照一定方向刮动。但是要注意,如果是中暑,可以用刮痧板沾凉水。刮痧的时候,刮痧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45°角。刮痧时间每个部位不要太长,一般三到五分钟,来回推刮的频率不易太快,快为泻,慢为补,更多的时候我们提倡平补平泻,控制节奏。对于一些人不出痧或痧点少的情况,不可强求,有时身体虚也会这样。刮痧后,皮肤出现疼、痒,也是正常反应,千万不要用指甲抓,传统医学认为,指甲里有“风”,会引起感染。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