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医药现状调查 养生保健类项目受到追捧(3)
青岛市将继续大力推进“国医馆”建设项目,力争到2015年底在全部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医特色比较突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综合(专科)医院、民营医疗机构设立国医馆。今年10-11月,青岛市将组织专家对首批39个国医馆进行验收,每个国医馆要配备不少于5种的中医特色诊疗设备,开展至少6种中医诊疗服务。到2014年,青岛市全部县级中医医院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标准。
重点培养中医人才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发表了一则题为《基层中医亟待“补缺”》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医在基层全科医生培养中未受重视。
文章中指出,国家每年每生资助6000元,完成5年培养周期的人均费用为3万元,2011年国家下达了5315名学生的培养计划,但中医临床专业仅为1000名。仅就河南省来说,近两年来国家共分配招录计划700名,其中仅有50名中医专业学生,占7.1%。即便是今年,国家再安排的计划全部为中医类,从整体来看比例仍难以达到50%。其次,从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来看,卫生部下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试行)中,仅在理论培训的“社区康复”中提及“熟悉中医药传统康复疗法”,而非“掌握”内容。并且在“临床培训”及“基层实践培训”中均未提及中医药内容。从各地选择确定的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对象分析,河南省去年第一期全科医生理论培养班的240名学生中,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仅有14位,占5.8%。
文章认为,这种格局如不尽快加以调整和改善,势必导致未来5~10年间基层中医人才比例及数量将远远小于西医人才的结果,这对于目前中医人才队伍明显不足的现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青岛市卫生局中医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截止到2012年,5年的时间里,中医类别职业医师,从原先的27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3400多人。“我们每年培养60、70位中医临床骨干,培养方式主要通过师承方式培养传承型的中医人才;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5年时间培养了150多位;鼓励西医人员学习中医,5年时间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500多人。基层人才培养,主要有两块,一类是中医类别的全科医师的培养,截止目前,205位全科医师已经毕业;二是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主要针对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通过培养使得他们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我们筛选了2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刻成光盘,通过老师讲授、考试等方式,目前有7581人拿到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合格证》,使绝大多数的村卫生室、全部的乡镇卫生院、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该负责人对记者说。
到2015年,青岛市要在基层培养160名左右的中医临床骨干和中药实用型人才,培养500名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100名中医护理技术骨干和50名中药技术骨干,培养300名养生保健指导医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