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医药现状调查 养生保健类项目受到追捧(2)
临近团岛市场,有一家中医门诊部,这家“市南仁博中医门诊部”已经有22年的历史了。像是这类中医门诊部、诊所,在青岛市卫生局中医处2010年的统计数据中显示,各级县市区总共有500多家。
门诊部主任贾素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看中医。春秋季流感多发,病号多一些,夏季、冬季接诊量较为平稳。以前,来看中医的大都是老年人、儿童,现在就医人群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年轻人逐渐多了起来,10个病号里面就要有3个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大都是过来保健,治“未”病的。”
在从业20年青岛海慈医院保健科副主任魏陵博看来,中医要比数年前好得多。“我们医院中医门诊量很大,可以用人满为患来形容,不少名专家都是限号的。自从国医堂建立以来,中医门诊量大幅度增加。可以说现在是中医发展最好的时候。”
尽管如此,中医的发展仍面临许多难题。
“现在国家对于中医在政策上,大力扶植,加大投资对人员进行培训等相关举措。但现在中医仍面临一些困境。一是,中医培养周期慢。将一个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大夫需要很长的时间,没有十年的功夫干起来比较难;二是,效益比较低。现在抓药开方,动用的人员比较多,中药房可能要20多个人,而一副药可能20元,从成本效益上来讲,中医效益比较低;三是,科研。打个比方说,国家对‘三伏贴’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要求医院对于其疗效进行评估。从原本一对一的模式到流程化、规范化,操作起来尚需要一段时间。”魏陵博解释说。
不仅如此,中药的成本高仍是阻碍中医发展的问题之一。
贾素燕认为,“近些年来,中药一直在涨,因为中药都是人工采集,人工费用近年来一直在上涨,种植需要费用,运输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药材年年上涨的趋势。当然这其中不乏中药材炒作的情况。”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有中医药学术或医疗交流,政府已与96个国家签订了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政府间卫生合作协议,其中与美国、法国、俄罗斯、新加坡等48个国家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目前全球已经有不少国家立法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
青岛维特尔诊所主任李海洲在日本生活多年,他告诉记者:“在日本,对中医需求更高,中药因其副作用小、治疗更温和而被大家认可。”李海洲表示,“因为中医有保健作用,副作用小,因中医抓药比较麻烦、口感不是很好,不过,目前,在青岛,外国人看中医的人数还是较少的。我认为,将来中医因其独特的魅力,一定会受到外国友人的欢迎。”
建“国医馆”加大中医投入
2013年8月,山东省青岛市卫生局召开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暨“国医馆”建设现场推进会,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特色,有效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控制医药费用的过快上涨,在全市建立起“供得起、重预防、可持续”的中西医并重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据了解,国医馆要全部配置国家和山东省规定的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中药饮片要达到300种。国医馆将能够开展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针刀、穴位注射、热敷等中医诊疗服务,还要能使用青岛市卫生局推广的2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这些中医药适宜技术除了针灸、拔罐、推拿等基础技术外,还有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推拿治疗落枕、热敷法治疗痛经、五根汤治疗风寒感冒等。
国医馆的医生还将用中医药知识对居民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咨询指导。还能够给居民制定中医特色保健方案,运用中医药方法开展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康复。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要不少于5种。除了可以享受到的服务,不少市民还关心看病花费的问题。按照要求,国医馆门诊均次费用不高于全市中医门诊均次费用,确保岛城居民享受到廉价中医药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