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正文

福林园中医养生:夏季养生 重在祛湿护阳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3-21

威海网讯 (记者 王春苗)时值初夏,气温逐渐升高,已经让人感受到了夏的热情。在大街小巷,处处可见穿着清凉的年轻人,冷饮、冰淇淋等也开始热销。福林园中医养生院理疗师提醒,虽然天气渐热,但切忌把初夏当作盛夏过,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不可骤减衣服,贪图冷饮、凉食。

夏季养生关键防暑祛湿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季特点时这样写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里,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旺盛,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那么,夏天应该如何养生呢?福林园中医养生院理疗师提醒,夏季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伤害了体内的阳气。《黄帝内经》中指出,要“春夏养阳”,就是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邪侵入人体时,常常会出汗,出汗过多会导致体液减少,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津伤”,会出现口渴嗜水、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液发黄等现象。

湿为长夏之主气,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夏季,天气比较潮湿。人们所说的湿病也多见于这个季节。在这个季节里,空气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不仅如此,湿邪也容易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等症状。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容易出现水肿,眼睛下面出现卧蚕等。

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常见的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炎炎夏日更要护阳

中医讲究要“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夏养阳”。那么,在夏天该如何保护阳气呢?

理疗师提醒,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凉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乘凉时要注意腹部保暖,以前,不少人喜欢穿“兜肚”,其实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

《养老寿亲书》里写到,“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入。”《摄生消息论》也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原因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其次要谨防冷气病。冷气病,即人们久处冷气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老年人症状往往会更加明显。

因此,在炎热的夏季,不要总呆在空调房里,室内温度不要过低,以防冷气病。

初夏时节不宜贪凉

初夏时节,天气多变,尤其是在胶东沿海城市,早晚温差较大,白天气温攀升而夜里凉风习习。不少怕热的年轻人已迫不及待地穿上了露脐装和露趾凉鞋,有的人甚至开始使用制冷设备。于是,热伤风、感冒等开始侵袭“贪凉一族”。

理疗师建议,对于偏瘦的年轻人来说,由于脐部脂肪组织较少,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寒气和湿气很容易从脐部进入体内。加上气温变化,早晚偏凉,早早穿上露脐装特别容易受寒。

此外,这个季节要注意脚部的保暖。因为脚距离心脏最远,供血最差,脚部脂肪层薄,保温差,极易受寒。脚部一旦受凉,就会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毛细血管收缩,使抵抗力下降,潜伏在鼻咽部的病毒、细菌会乘虚而入,引起感冒等多种疾病。

福林园中医养生:夏季养生 重在祛湿护阳

教你一招

按摩止泻穴可缓解腹泻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