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存废之争到养生大热(2)
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在余岩等提议的基础上,会议通过了《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甲:旧医登记限至民国十九年为止;乙:禁止旧医学校;丙:其余如取缔新闻杂志等非科学医之宣传品及登报介绍旧医等事由,卫生部尽力相机进行。”这便是著名的“废止中医案”。
3月初,中医界开始抗争,将废止中医上升到“摧残国粹学术”的高度。同时,废止中医药,涉及到了数百万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生计问题,西药将大量依赖进口。中医界提出:“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药,以防经济侵略”。
3月17日,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组成请愿团到南京请愿,于右任、林森、陈果夫、焦易堂等国民党政要主张保存中医。
卫生部长薛笃弼向请愿代表表态:“我当一天部长,决不容许这个提案获得实行。”不久,请愿团收到国民政府文官处批示:撤销一切禁锢中医法令。
然而,不久,政府通令将中医院改为医室,并禁止中医参用西法西药,又引发了1929年12月的第二次抗争风潮……在广东,1924年,广东省中医药专科学校正式开学,1933年,在学校基础上成立了广东中医院。
建国之后
中医在农村遍地开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西医在卫生系统里的强势继续保持。
1965年毛泽东接到卫生部关于农村医疗现状的报告,报告称“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毛泽东大发雷霆说:“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著名学者杨念群认为,毛泽东当时发怒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医一直没有整合进农村医疗资源。大发雷霆一个多月后,毛泽东召见卫生部长钱信忠等,谈话说,乡村“神医有三个好处:神药它保险,不会害人,没有毒;第二个好处是省钱,几个铜板就可以了;第三是给病人精神安慰,病也就好了”。那次后来被称作“六二六指示”的讲话,是赤脚医生产生的理论基础。
用中药治病的赤脚医生,今天在我国仍大量存在,近年来一些省份还出台了扶持政策。2008年,《黑龙江省发展中医药条例(草案)》通过,其中规定:“组织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中医药师承人员以及确有专长的中医药从业人员……经考试合格后发给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允许其在村卫生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活动。”2011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云南省发展中医药条例》中也有类似规定。
养生大热
乱贴招牌给中医泼污水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养生保健理念的兴起,中医在城市里逐渐崛起。贴上中医标签的东西越来越多,泥沙俱下,按摩场所到处可见“中医按摩”。
图书市场上,诸多怪象出现。一个叫张悟本的“中医食疗第一人”的名作《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销售量节节攀升。而《求医不如求己》、《人体经络使用手册》、《从手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等书也很火爆。宣传“多吃绿豆”、“生吃茄子”的张悟本在赚得盆满钵满后被揭露,跌下神坛、原形毕露……
现代中医耳鼻喉科的奠基人干祖望老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现在甚至把捏脊的、刮痧的、甩甩手、按摩脚底、取几个阿是穴针刺一下、祖传秘方等民间疗法,甚至愚弄骗钱的东西,统统贴上一张“中医”的招牌来哄人取巧。更滑稽的是连美容院都爱穿上“中医”的外衣,这种污泥浊水四面八方向中医身上泼来,中医怎能不倒霉?”
如今已是网络时代,网络上“废中医”与“尊中医”两派仍在互相攻伐,争论不休。
深圳街头
中医馆将变得“寻常见”
刚在一片争议中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毕飞宇的《推拿》中这样写深圳的中医推拿“王大夫的第一桶金来自于深圳……那是上世纪末,正是盲人推拿的黄金岁月……香港人热衷于中医推拿,这也算是他们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了……香港一回归,情形变了,香港人呼啦一下就蜂拥到深圳这边来了……深圳的盲人推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壮大起来的”。
到今天,喜欢推拿的已经不止是来深圳的香港人,压力大的深圳白领们也是常客。
2011年6月,深圳宣布,过去传统的“前厅看病,后堂抓药”的中医诊病模式将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变得常见,中医馆将是深圳首创的医疗机构。市卫人委中医处处长廖利平说,香港有各类中医师9079人,深圳才只有2617人,如果按3万人设一中医馆、1.5万人设一中医坐堂医诊所,我市可以增加400多个中医馆和1300多个中医坐堂医诊所,将增加2700多名中医师。
□链接
中医理论源自五行
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