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响磬鸣:禅养与中医养生(2)
中医养生,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中医的养生观精髓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四时阴阳,以“顺适”为要。《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养生就是要使自己的活动主动顺应、适应自然,做到“与天地如一”,以保持“生气不竭”,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养生贵在养心,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保养。
拥有美德的人更能体会生活愉快,享健康身心。保持精神、情感、心理上的健康,培养健康的精神和稳定的情绪,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
中医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情绪、精神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环节。人的精神状态正常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
养心、静心、乐心、养神有益身心,绝非妄言。美国著名医学家戴维·霍金斯发现:“人的意念振动频率(人们常说的磁场)如果在200以上就不生病。”他研究发现,凡是生病的人一般都用负面的意念,他们喜欢抱怨、指责、仇恨别人,在不断指责别人的过程
中,消减自己很大的能量。
这些意念的振动频率低于200,这些人容易患各种疾病。
最近40年有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精神神经免疫学,专门研究心灵、神经系统、荷尔蒙及其对疾病的反应。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免疫学教授罗伯特·古德得出结论:“我绝对相信心灵、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三者的交互作用是存在的。问题是,这三大网络——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是如何产生交互作用的,我们又如何用精确、定量的名词来了解这些交互作用,以便学会预测和控制。”
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艾德1974年对老鼠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证实神经和免疫系统会产生交互作用。他发现人的情绪及信念与免疫系统是彼此相依的。
因此,快乐是健康的良药。
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政论家约翰·弥尔顿说:“头脑是它自己的住所,它可以创造地狱中的天堂,也可以创造天堂中的地狱。”
三国时的曹操曰:“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养怡”二字,就是指养生、开心。调整精神心理状态,就是禅养的“心灵培育”。
禅养能使人神凝气定,气定心静,灵魂净化。因此,禅养是人们平息烦扰、缓解压力、快乐养生的真正法门。
■ 作者简介
卢祥之 著名中医文化学者、书法家。
曾任国家科委科技文献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杏林基金主任。 现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高级顾问,健康中国城乡推进工程组委会秘书长,联合国和平基金会文化顾问、中国医养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膏方分会副会长。 中国科学院编审,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