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从现状看发展
【慧聪制药工业网】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们的健康理念已彻底更新,对养生的需求日益强烈,更对中医养生寄托了期盼。
中医养生之“热”
政府引导
近年来,国家提出医疗卫生工作改变以往“重疾病,轻预防”的思想,实施抓预防、治未病,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2007年11月29日,吴仪副总理宣布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广州试点启动,2008年1月正式实施。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推行“治未病”健康工程,使广大群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有了明显提高;行业内初步形成了“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这一切预示着全民预防时代的到来。
专家贡献
全国各类中医养生促进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养生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全国出版有关养生书籍已达万余种,并常占据销售榜前列。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全面跟进,几乎都辟有养生专题或版面。另外,各类养生保健商品琳琅满目,从吃喝到用的均打养生牌。
民众参与
养生市场的火爆反映出民众对养生保健信息的渴求,对健康、延年益寿的渴望。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多,人们开始注重养生、强调以预防为主,而传统的中医养生理论正好合乎世人的需求。
中医养生之“乱”
然而,在养生热潮下,也存在诸多隐患,很多错误的保健信息在误导着民众。
“养生专家”混乱
在一个完整的养生体系中,专家会将正确的养生保健信息传达给民众,引导其自我保健,发挥领路人的作用。
但遗憾的是,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却非医学出身,国内养生保健畅销书的作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没有行医资格,甚至连医学背景都没有,学中文的、学哲学的、学历史的,五花八门。对中医理论的一知半解导致其经常犯常识性的错误,如“祛火”等于消炎;疲劳就是体虚;也有某些专家为了名、利,盲目追奇求新,或胡乱比喻,或以偏赅全,或偷换概念等,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媒体宣传混乱
“张悟本”现象、道士李一等的出现有部分原因是媒体片面地追求吸引眼球,以经济利益至上,随意炒作,使养生理论娱乐化。在把一些冒牌专家捧成明星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观众上当受骗。由于养生节目太商业化,使很多真正的中医养生专家不愿意做科普讲座,形成恶性循环。
加之,众多非医学专业出版社出版养生书籍,编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导致养生图书市场良莠不齐,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宣传。
[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