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医诊所遍地开花 全市备案中医诊所125家(2)
“过去,多是生病了才来看病。”刘灵老先生说,而现在,比较明显的趋势是,治未病的多了,看中医的年轻人也多了。比如,有的女孩子气血不足,有的脸上长黄褐斑,她们就会找中医看看。还有男士爱长痘痘的、睡眠质量不高的,这些过去看起来并不是什么病,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医学“治未病”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带化验单看中医
中医、中西医结合多一种选择
陈女士今年60多岁,家住黄金堡,一次骨折后,她成为中医的“粉丝”。
“本来已经决定做手术了,亲戚推荐我试试中医。”陈女士说,去年她跖骨骨折,准备做手术打钢针进行固定,后来找到了刘灵老先生,通过手法复位,再包上膏药,骨折竟慢慢痊愈了。
刘灵认为,在疾病诊断上、急诊上,西医优势明显。而中医,也有自身的优势。中医讲究全方位调理,把人体当成一个整体,重点在肝肾,一个是肾气、一个是中气,再加上脾胃之气,人的气血“活”了,自然精气神也就有了。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的治疗方法或者中西医结合,给患者多了一种选择。中医在治疗方法上的多样性、效果显著性,尤其是中医的非药物疗法,都很好地发挥了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
28岁的曹文利告诉记者,她是带着医院的检查化验单来看中医的,从这个夏天开始看中医,来过四五次了。“看中医,我首先选择知名老中医。”而对于选择中医馆,曹文利则主要看中其特色和便利性,“比如免费熬药、快递等等,都很方便。”
记者注意到,如今不少中医馆都形成了多元化和特色化的营销特点,比如:免费熬药、快递、定制膏方、开展冬病夏治及三伏贴三九贴,已经成为中医馆的基础项目。还有的开设了特色专科,如中医美容科、中医儿科、慢病调理科、中医不孕不育科等。
对于中医馆而言,大医院退休下来的知名老中医无疑是“金字招牌”。而和普通中医馆相比,名医汇集的“名医馆”更受市民青睐,不少名老中医甚至是一号难求。
是机遇还是挑战?
开中医馆最重要是回归医疗本质
记者发现,2017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重庆市卫计委也在积极推动中医医疗市场的发展。政策鼓励加上公众关注,民营中医机构正在形成一股热潮。
面对风口,将迎来机遇,还是挑战?
曾担任过重庆市中医院副院长、重庆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的老中医刘灵认为,中医诊所备案制将让更多传统中医项目发扬光大,市场的放开也会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中医诊所。过去,执业时长是5年,现在执业时长由5年降低至3年。此外,对于一些祖传秘方、偏方灵方的保护也有帮助。
“有了国家的大力扶植和发展,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重庆某中医馆负责人介绍,从过去5年重庆市中医诊疗人次占全市整体诊疗人次的比例来看,中医服务量增长明显。这一方面有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医医疗机构发挥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消费者对于中医药的认知也趋于理性,开始接受和认可中医。同时,各路资本也在竞相追逐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未来,中医馆行业市场空间仍非常大。
中医馆数量在增加。备案制或将吸引更多中医诊所进入市场,但这些中医诊所如何生存下去并获得良性发展?
一中医馆负责人认为,中医诊所市场或将面临洗牌。小型中医诊所运营困难,而大型中医诊所成本高昂。
他认为,中医药事业是健康产业,是需要怀揣爱心,用毕生的积累来从事的事业。因为,开中医馆最重要的一是好医生,二是好药,从业者除了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抓住政策机遇,利用中医的优势错位发展,特色经营,也需要政策、人才的支持。但更重要的,还是不忘初心,回归医疗本质。
本报记者 顾小娟 实习生 高立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