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信:我为何敢放弃580万年薪跟马云创业?(2)
蔡崇信加入前,马云进行过37次融资尝试,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外界不相信马云的梦想,甚至说他们不相信马云这个人。这也不奇怪,有哪家风投会投一家尚未进行工商注册、创始人没有成功创业经历、讲话还特别忽悠满口大词的公司。
那时候,马云早期筹资的50万元也几乎耗尽,连500元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公司尚未诞生就陷入绝境。
同时,2000年前后,网络泡沫折损了一堆网络公司,融资难度非常大。
蔡崇信一共帮马云做过4次重要增资,每一次,都让阿里脱胎换骨。
第一次增资,1999年8月。蔡崇信有位台湾好友刚好是高盛香港地区的投资经理,正要对中国互联网行业进行一次尝试性投资,蔡崇信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机会,说服这个好友投资阿里。
由于有蔡崇信背书,外界对阿里的信任大增,该投资于当年10月敲定,高盛领衔一众机构向阿里投资500万美元,其中就包括蔡崇信的老东家AB投资公司。
这次融资意义重大,它既让阿里有了继续发展的资金,也得到了投行巨头高盛的背书。
第二次增资是2000年,也是难度最高的一次。阿里巴巴要增资2500万美元。当时正值网络泡沫,网络公司血流成河,不知倒了多少家,阿里巴巴的状况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一次,蔡崇信找上了日本软银的孙正义。
孙正义第一次听了马云6分钟的演讲后,完全没有对阿里进行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就决定向阿里巴巴注资4000万美元,但是他要求占有公司49%的股份。
马云与蔡崇信赴日本与孙正义面对面做了一轮谈判,孙正义再次坚持4000万美元。
马云听完出价后心潮澎湃,觉得应该是这样了,但蔡崇信说NO,吓了孙正义一跳,最后调整为3000万美元。之后,蔡崇信又说了一次NO,最终让孙正义同意只投2000万美元。
如果那个时候要4000万美元的话,阿里巴巴的股份会被稀释更多。不仅如此,蔡崇信调整融资额度对阿里巴巴的格局是有利的,这一点,作为创业者马云的经验肯定是不如资本市场有运作经验的蔡崇信的。
这一仗,蔡崇信帮阿里巴巴度过最危险的难关。软银的资金到位后没多久,美国科技股就因网络泡沫,从高点崩落,许多电子商务公司都在这波熊市中灭顶,惟独资金在手的阿里巴巴,有惊无险挺过这场世纪风暴。
第三次增资是2004年2月。蔡崇信帮阿里拿到软银、富达投资、GGV共计8200万美元的投资。
第四次是2005年8月,阿里收购雅虎中国。雅虎投入10亿美元现金和雅虎中国价值7亿美金的资产获得阿里40%的股份。这之后,阿里不仅有充足的资源,建构“淘宝网”,也因合并雅虎中国,坐稳今天中国第一大电子商务的宝座。
马云的幸运在于,阿里事业开始发展的最早期就有了一个解决一切财务、法律疑问的守护神。
马云曾经在《赢在中国》节目中这样夸赞蔡崇信:“像蔡崇信这样的人不可能在公司内部培养出来,只能从公司外部找,但多半公司找的时候已经是快要上市了,他们来的目的就是准备上市。而前期创业者把该犯的错误已全部犯过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有些投资上的错误根本不可逆。”
1999年的蔡崇信为什么敢这样冒险?
可以说,1999年蔡崇信那个冒险的决定,改变了阿里的命运,改变了马云的命运,当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问题来了,蔡崇信当年为什么敢冒这个险?这又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
根据蔡崇信的回答,我总结出两点。
蔡崇信说,他做事看人。
最初接触时,马云的一个举动让蔡崇信非常感动。
“我见过他们18个创始人,都是马云的学生,一群没出过国的人,但个个精力旺盛,龙精虎猛,感觉很奇特。我跟马云说,你把股东名单发我,我给你注册公司,马云就发来了传真,18个人都在上面。虽然他们都是马云的学生,但马云把他们看作创始人和伙伴。与同伴分享,这在创始人中可不常见,我就动心了。”
蔡崇信说:“跟谁干,跟人的感觉,有没有操守,品格如何,值不值得信任,有没有友情。如果觉得对方会照看你,你就有纵身一跃的勇气。我绝对相信人的因素。”
做事最重要的是,跟对人。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曾经有个前辈跟我说过,你要追随你佩服的人,和他一起做事。如果你看不上你的领导或老板,你很难获得成功。
蔡崇信辞职加入阿里也并非一帆风顺,当时也是经历了一番“家族争执”。
蔡崇信家三代都是律师,他的父亲蔡中曾、祖父蔡六乘,是以国际法律事务见长的“常在法律事务所”创办人,早期在台湾律师界,“常在法律事务所”与“理律法律事务所”可以说是台湾独占鳌头的两大律师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