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正文

江口街道埭头村文化礼堂小记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5-02

江口街道埭头村文化礼堂小记

江口街道埭头村文化礼堂小记

江口街道埭头村文化礼堂小记

  埭头村位于江口街道东南隅,数百年前,妙龙江(现东官河)流经此地,向南大转弯流向东方出海,转弯处筑有大坝,村在大坝旁,因此而得名。古时,该村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如今,内环线穿村而过,交通改变生活,村民们也走在了加速致富的道路上。

  村民的物质生活逐步提升,为进一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去年12月,埭头村文化礼堂建成。“文化礼堂是我们村民的好去处,我们可以在这里聆听党的政策,也可以在这里宣传村民的美德。”埭头村党支部委员毛国顺说,文化礼堂成了村里的文化地标,也成了村民心中的精神家园。

  文化礼堂的前世今生

  “以前这里是埭头小学,后来埭头小学和上辇小学合并成江口街道第二小学,校舍就一直闲置着,直到原村委会办公室要搬迁,校舍又变成临时的办公楼。”毛国顺说,2016年,村里商议将校舍拆除重建成村委会办公楼,并在村委会办公楼旁新建文化礼堂。去年12月,埭头村文化礼堂在埭头小学原址上建成。

  “承千年祖德,聚雄心,开宏业,励耕读,再创家园,敢比神仙府”“传万代文明,和合力,置礼堂,循法规,常添福泽,如同桃花源”。记者在埭头村文化礼堂看到,礼堂门口悬挂着一副长对联,在对联右边的墙上张贴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走进文化礼堂,古典的中式风格建筑让人觉得一股浓浓的“中国风”扑面而来。在青砖装饰的墙上,“政通人和”四个大字十分醒目。记者推开木质的大门,只见墙上挂着“军人风采”“莘莘学子”“村史”“村规民约”等展板。“以前,村里的历史和文化都是由老人们口口相传,现在我们将它们张贴在墙上,村民们看了之后一目了然。”毛国顺说,“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都是由村里一名退休教师完成的。”毛国顺口中的退休教师名叫张夏生,今年73岁,从教37年,如今是文化礼堂的管理员。

  “船老大好做,埭头三桥难过。”在埭头,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以前埭头水运十分发达,有三座横跨在妙龙江上的石梁桥,分别是翼义桥、忠义桥、贯日桥。往来的船只一不小心就会碰到桥墩,这句古话就是告诉船员往来时要注意安全。”张夏生告诉记者,如今三桥随着岁月的变迁,只剩下翼义桥、贯日桥。除了埭头三桥,村里还有澄江酒厂、武圣庙等村民熟知的人文景观。

  三代学医传承中医技艺

  在埭头村文化礼堂,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中医正在给村民们把脉问诊,解答疑惑。“老中医定期给村民看病,不定期开展养生方面的讲座,村民在文化礼堂就可以体验‘家门口’中医诊疗。”江口街道党工委委员蔡宁峰说。

  在惠风堂的一角,是礼堂专门开辟的一个房间,名为“妙回春屋”。在白墙上,张贴着中医各大门派的简介以及民国时期老中医周祯幹先生的小传;在屋内,摆放了办公桌、候诊椅,仿若一个中医馆的诊疗室。

  正在给村民把脉问诊的老中医名叫张普寿,今年83岁,也是周祯幹先生的弟子。“周先生幼时熟读‘四书五经’,年轻时曾上京赶考,并考取了功名,然而他没有上任,而是专心地研究起中医,并去上海公济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学成归来后在药店坐诊。”张普寿说。

  后来,周祯幹先生在葭沚的泰来药店坐诊。“一天,葭沚一个有名望的人生了重病,邀请几位中医前去会诊,并各诊病情处方用药。以前,中医看病都坐轿去的,而先生却不坐轿,往往都是步行前往。其他坐轿的中医看到步行前往的先生,都说这名中医能有什么水平,并对他不理不睬。”张普寿说,“先生却没有放在心上,他仔仔细细地察看了病人的病情,发现他有身热、口干不渴、寸脉大、舌绛等症状,于是诊断出病人热邪入营、内陷心包,并为其开处方,当先生的处方与其他中医的处方放在一起时,其他中医都自愧不如,后来那人按照先生的处方用药后病愈了。”

  在周祯幹先生的影响下,28岁的张普寿成了他的弟子,拾起医书,学起了中医。“先生好读书,翻阅诵读时常常加批注,书上都留下先生的笔迹。后来,他将书本都送给我,并让我在家好好研读。”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