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如何拥抱中医药发展的春天?
▶学生到中医院感受中医药。
▲市民在辨析中药材。
宁波中医药有着悠久的传统,近几年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据统计,2017年,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到1095万人次,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服务量的22.7%。面对旺盛的社会需求,宁波的中医药事业还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有什么难点需要解决,该如何拥抱中医药发展的春天?
宁波人热衷看中医学中医
“越来越多的宁波人开始走近中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海曙区中医院副院长姚国红说。1994年,姚国红成为医院针灸推拿科医生,他说,那时来针灸推拿的人很少,而且基本上是身上有病痛的老人。但现在,到针灸推拿科要求服务的人多了,患者病种较以前更为丰富,除了身体有病痛的,一些睡眠不好、胃口不好的人纷纷加入针灸推拿行列,这几年,一些想身材苗条的、脸上祛斑的人也开始走入针灸推拿科。患者不再局限于老年人,从三四岁的垂髫小儿到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都有,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患者占比更大。
到底有多少宁波人在看中医?据海曙区中医院提供的统计数据,这几年该院每年的中医门诊量在30万人次左右,最多一天的中医门诊量有1500多人次。2016年,宁海县妇保院设立中医专门病房,以金玲丽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医妇科在高龄不孕不育、产后调养人群中产生了虹吸效应,周边区县(市)对金玲丽的专家号“一号难求”,全院中医药服务数量和治疗效果明显提升,医疗业务收入提高4000多万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宁波人不仅热衷于看中医,还热衷于学习中医药知识,甚至有不少人学起了中医技术。
宁海刘女士是宁海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本与中医毫无关系,可2014年的一次生病就医,让刘女士深深感受到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从此迷上了中医药。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书籍,购买网络课程《一病一讲》,背诵《药性歌括四百味》……从2016年起,经朋友介绍,她开始师从宁海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郑伟华。渐渐地,刘女士懂得了很多中医药原理,平时儿子有点咳嗽感冒,她也会试着搭脉问诊。
在一些地方的老年大学,中医师常常成为香饽饽。宁海县老年大学开设中医养生保健班已有四五年,是老年大学里最为热门的班级之一。中医养生保健班每期招收学员30余人,课程设置主要涉及中医食疗药膳及四季养生、体质养生等方面。课后,学员们经常结伴到野外采摘具有食用、药用价值的野菜。
宁波中医药服务实现基层全覆盖
为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这几年我市不断优化中医药政策环境。2010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医药专项补助政策。2016年,我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全省地级市率先成立中医药管理局。2017年市委市政府将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列入《健康宁波2030行动纲要》。同时,我市印发宁波历史上首部《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宁波市推进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方案》,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力推动了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中医类医疗机构261家。拥有三级甲等中医院1家,三级乙等1家,二级甲等6家,所有市、县(市)公立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全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设立了中医科,全市有7家二级以上综合(专科)医院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先进示范单位。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98%的规
划内社区卫生服务站、85%的规划内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有8个区县(市)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250家,以平均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基本形成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区县(市)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综合服务区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网底,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融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和文化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记者近日走进茅山卫生院走马塘社区卫生服务站,浓郁的中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前来问诊的居民络绎不绝。茅山卫生院副院长马宏峰介绍,茅山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建起了自己的特色中医药服务,尤其是中医适宜技术,已经遍地开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