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正文

浅谈中国养生文化与健康产业的发展(一)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4-28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伴随着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进程的步伐加快,国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和改善,人们对健康和医药卫生保障及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增长和提高,但相比之下,我国的健康产业及健康管理行业则相对滞后或刚刚起步,不能适应或跟不上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的形势和要求。作为“上游”的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及健康服务和作为“下游”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农村新型医疗产业、产品和卫生服务行业发展则明显滞后和不适应,需求矛盾非常突出。我国在《人口与健康——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医疗卫生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战略前移”和“重心下移”,努力使全民健康素质和健康寿命明显提高,“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得以实现。健康产业及健康管理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实践方式,必将推进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养生产业(保健品开发)与传统养生文化(养生科学)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养生保健特色和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健康保健产业服务将是未来我们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1、中国养生文化的概念、意义及特征。

    养生文化的概念。“养生” [preserve one's health ; keep in good health]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于《庄子·内篇》。所谓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生,则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寿世。它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养生文化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养生文化的意义。"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 ',舜曰:'生最贵'".——《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养生文化的目的。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对每个人而言,健康是人存在发展的基础. 没有了健康,一切都等于零。对于社会而言,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国民的健康,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生命力的旺盛。
   养生文化的特征。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2、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起源
  问究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唯独华夏文明延续至今?为何中华文化未因外来势力入侵而泯灭消亡?为何异族文化进入中原大地,最终总是被深厚的华夏民族传统伦理文化所融合所同化?其中重要原因在于,“以人为本,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健康向上”——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真正吻合人类本性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理念、健康实践得天独厚,健康传统、健康生活,积累丰硕。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道家的养生思想。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养生思想最丰富深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带有道教色彩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他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思想,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学,也体现了“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特别是老子提出的“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十章)更是涉及到了气功养生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步骤。老子所倡导的上述锻炼原则,在先秦以降的两千多年气功养生史上,曾经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与老子相比,庄子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更为具体、深邃。他不但直接继承了老子“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而且编制了一整套导引、吐纳的养生方法。《庄子·刻意》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土,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在先秦诸子中堪称是最早对气功导引方法的一种具体而形象的描绘。在庄子开创的诸多养生理论中,最有特色的大概莫过于“心斋”和“坐忘”二法,可以说它们已经涉及到了我国静功养生学的核心问题。《庄子·人世间》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坐忘”的概念见于《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