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正文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2)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04-27

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要养德。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古代医家也认为养德、养生没多少区别,《医先》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遵生八笺》也强调:“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因为人的健康与德操大有关联,《孙真人卫生歌》说得好:“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孙思邈还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指出养德的重要性。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自古以来音乐与“德”就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人十分重视乐的教育作用,《礼记·乐记》中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乐也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移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指出音乐是道德操守的精华。健康的音乐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改善人的品德操守,能够深刻激发人的情感,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蔡邕的《琴操》记载:“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桓谭《新论·琴道》云:“琴七丝足以通万物而考至乱也。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振华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琴,向来是礼乐教化的工具。

古人认为,琴具有天地之元音,内蕴中和之德性,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颐养正心而灭淫气。琴曲淡和微妙,音色深沉、浑厚、古朴、淡雅,唐人薛易简在《琴诀》中说古琴音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因此,无论弹琴或是听琴,都能培养人高尚情操,陶冶性情、提升修养、增进道德,使人外而有礼,内而和乐。《史记·乐书》云:“音正而行正”,通过琴乐感通精神,影响行为,端正人心,从而达到养德养生之目的,的确有一定道理。

中正平和,琴能养性

养性,指的是调理人的性情、情绪。养生自然包括养性,养生与养性是统一的,养性是手段,养生是目的。性情的修养水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理健康。我国古代医学和养生理论十分重视精神健康,认为精神是人身的主宰,《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不良的情绪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素问·举痛论》认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提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因此,历代医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根本之法,强调修性安心,情绪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使意志和精神不为外物的荣辱所干扰,使得五脏安宁,形神合一,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琴者,心也。清代曹庭栋在《养生随笔》里明确指出“琴能养性”,白居易的琴诗《五絃弹》吟到:“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融融洩洩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古琴“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艺术风格和传统养生观不谋而合,尤其“和”一字更是以琴养性的主题。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里说道:“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和之始,先以正调品弦、循徽叶声,辨之在听,此所谓以和感,以和应也。和也者,其众音之款会,而优柔平中之橐龠乎?”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在《类经附翼·律原》中说:“乐者,天地之和气也。律吕者,乐之声音也。盖人有性情则有诗辞,有诗辞则有歌咏,歌咏生则被之五音而为乐,音乐生必调之律吕而和声”,“律乃天地之正气,人之中声也。律由声出,音以声生”。“和”当为古琴艺术重要的内涵,又正合医家调摄精神的养生原理。

和谐优美的琴曲正如《新论·琴道》里所说的:“大声不震华而流漫,细声不淹灭而不闻”,即低而不晦,高而不亢,大声不烈,小声不灭,清而不历,平而匪和,温润醇雅,中声为节,以养生气,《吕氏春秋》称之为“适音”。该书的《侈乐篇》说:“乐之有情,譬之若肌肤形体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则必有性养矣”,指出通过“适音”调节人的情性而养生。因为古琴曲大多由非韵律性段落构成,重意不重形,琴曲发展手法和结构完全由乐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发展来决定,起、承、转、合随意发挥,不注重小节,给人一种前后一体,贯成一气的自然推进之感。因此,琴音在听觉上不引起律动感,速度适中而有节制。与韵律性音乐易使人“惑志”、“丧业”不同,其一旦在听觉上被认同,便有一种冲和无碍,真气运行,神清气爽的感觉,使得五脏相合、血气和平,这正是古琴中正平和、自成风骨的艺术特点。

畅情舒郁,琴能养疾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